当布达佩斯世锦赛的夕阳洒在跑道上,72岁的孙海平在混合采访区突然红了眼眶。这位曾培养出刘翔、谢文骏等世界级选手的功勋教练,用沙哑的声音对记者说:"这可能是我最后一届世锦赛了。"现场瞬间安静得能听见摄影机的对焦声。
三十八年的跑道人生
1985年,孙海平还是上海田径队的年轻助教。谁也没想到,这个总爱蹲在起跑线旁观察运动员发力姿势的年轻人,会在二十年后带出打破欧美垄断的110米栏奥运冠军。2004年雅典那个沸腾的夜晚,刘翔身披国旗跃上领奖台的画面背后,是孙海平独创的"三从一大"训练法——从实战出发、从细节入手、从体能突破,大运动量打磨技术。
"他总说跨栏是'雕刻艺术',0.01秒的提升需要拆解300个技术环节"——现役队员谢文骏回忆
告别时刻的传承
本届世锦赛上,人们注意到孙海平身边始终跟着个戴黑框眼镜的年轻人。那是他近年重点培养的助理教练李明,曾是他带的最后一批专业运动员。"现在要把接力棒交给年轻人了,"孙海平说着从公文包取出泛黄的训练笔记,扉页上"1987-2023"的钢笔字迹已经晕染开,"这里记着三代运动员的每滴汗水。"

中国田径的新课题
随着孙海平淡出一线,体育学界开始讨论"后孙海平时代"的短跨项目发展。北京体育大学最新发布的《田径教练员培养白皮书》显示,目前我国拥有国际认证的田径教练中,45岁以上占比达67%,而35岁以下仅占9%。"不是每个教练都能像孙指导那样,既懂运动生物力学又会用大数据分析。"田管中心副主任王楠在采访中坦言。
离开发布会时,有记者追问是否考虑返聘,老人摆摆手走向场馆出口。通道尽头,几个匈牙利小球迷正模仿刘翔的跨栏动作,孙海平停下脚步,下意识做了个"抬膝角度不够"的手势,又笑着摇摇头继续前行。布达佩斯的晚风里,白衬衫的衣角微微扬起,像极了终场哨响时飘落的道次带。